义乌意兴库存布料回收中心

东方女性服装文化的代表——旗袍

发布时间:2023-10-17

来源:义乌布料回收 www.ywzb.51sqw.com

  旗袍是我国的传统服装,也是少数能够留传下来并能与现代接轨的一种民族服装,它非常适合东方女性,能够有效地展示独特的女性美,因而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享有盛誉,成为东方服装文化的一个代表。
      旗袍盛行于清代,为旗人所穿用,由此得名。

 不过,在清代以前有着一段漫长的孕育期,17世纪初叶,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部落,实行军政合一的八旗制,故称八旗兵、旗人。1635年,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。
      满洲旗人在半耕半牧和频繁征战中,逐步形成了一种宽腰身直筒式的旗袍服装。当时,旗人无论男女老少都穿,男袍叫长袍。女袍叫大衫。一般人穿的不过脚,只有姑娘出嫁时,才穿过脚的,作为一种礼服。贵族女子及宫廷里的嫔妃因都穿寸子(鞋),这种鞋在鞋底中间有三寸多高喇叭形的高跟。所以,她们的旗袍过脚,以将鞋盖住。旗袍有左右开襟,王公贵族的旗袍前后左右四面开襟,胸背缀有显示品位等级的“补子”。补子上绣有纹饰,亲郡王缀圆形,一般官员为方形,文官绣鸟,武官绣兽,惟金黄色的龙饰为皇帝专用。这种官场的正式礼服没有领。1644年,顺治入关,迁都北京,逐步统一全国,旗袍开始在中原地区流行。大约经过近100年的时间,逐步形成了长马甲形式,代替了明代的长裙。后来又将短袄与长马甲合并,形成一种新的旗袍款式。至此,旗袍推广全国并专向女装方向发展和演变。
      在清代,满族女子皆穿旗袍。当时旗袍的式样:宽大、平直、农长到脚。所选用的衣料大都是绣花红缎,旗袍的衣长距脚面1.6厘米左右,前后有缝,加大襟,领高3.3。3.9厘米,袖长齐手腕,小袖口,旗袍外面套一件麻袍背心。清代旗袍很讲究装饰,在衣襟或袖口上要加些花条或彩牙儿。这种装饰,以多为美,有的达十八道,京城里称之为“十八镶”。在式样上,康熙、乾隆时期流行小袖,用小云肩,有点接近明代服装。乾隆以后,袖口渐宽,后来宽大到30多厘米,称为“喇叭袖。”近年来,旗袍随时代变化又演绎出流线型,在衣料和款式上也多有变化。例如现今的无袖旗袍就巧妙地折射出现代气息,在很多礼仪性场合都可为利用,显示了它极强的生命力。 

分享:

【如果您还没有关注“公司名称”手机网站】

Top